農產品電商物流的機遇與挑戰
一、基于大數據的品類布局
雖然都是賣商品,但經營者線上線下產品的選擇還是有著不一樣的邏輯的。當前的食品電商產品選擇主要有生鮮(國產與進口的蔬菜瓜果)、進口奶粉、酒類、肉禽蛋品等。
而大的品類確定后,細的產品銷售就要建立在客戶數據庫的基礎上了,如根據客戶下單經歷,以及網站瀏覽路徑和停留時間等,對客戶的需求做出準確判斷,進而投其所好,提高推廣信息的轉化率。
同樣是基于客戶消費習慣的觀察,已有生鮮電商已經開始留意,未來這一市場上具有持續購買力的人群是不斷成長的中產,而其消費特點是,買普通蔬菜的時候會捎帶著買點有機產品,后者主要是給自己子女的。
二、有機不僅僅是一種產品標準
有機蔬菜瓜果是農產品電商的一個重要品類,要注意的事情挺多的,如源產地的管理,建在化工廠周邊的產業園,無論你自身生產的流程如何規范,也很難真的扶持產品的有機;還有就是,如果你有機產業園周邊不遠處都是其它類種植園,那么交叉授粉后也會使自身的產品質量大打折扣。
再有就是如果有機產品運送過去后,配套的包裝不能回收甚至包裝材料不容易降解,那么終這個有機產品也將是一個偽命題。
食品損耗是生鮮電商一個共同的痛,業界平均損耗率應該在30-40%左右;這部分產品如果打包推給消費者,那么自身品牌會受影響,雖然生鮮電商不是一錘子買賣,但客戶體驗真的很重要,一次不愉快的購物經歷很可能就會導致一些客戶的流失。然而如果將問題食品直接倒掉,似乎又太不環保了,這方面沱沱工社的養殖場和發酵池等配套處理思路值得借鑒。
三、生鮮電商5%的損耗率遙不可及嘛?
沱沱工社杜總說幾年前其商品損耗已經降到5%一下,而其這一提法即可引起大家的廣泛質疑和圍攻,對于行業平均30-40%的損耗率而言,5%真有種天方夜譚的感覺。說到這里不禁想起3月份杭州電商物流峰會上商超自身平均2.6元/單的物流成本時所引起的騷動一樣。
至于沱沱工社的數據是否真的如此,我無法考證,但我要說的是,大家做出判斷時不要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判別人,覺得按照自己的標準和流程做不到的事,別人也很難達到。其實,此時靠譜的做法應該是嘗試一切途徑去與標桿對標,而不是自以為是地質疑,唯有此才可能實現真的突破。
此外,交流過程中有一個數據值得航空貨運人關注下,當前部分生鮮瓜果都是在5成熟左右就開始采摘的,其口味要比9成或者完全成熟時差好多,但如果是9成熟,對于運輸時效及運輸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,普通物流企業如果進入或許會面臨更高的損耗,但航空在這上面具備一定的差異化優勢,探索一下或許能切下一小塊細分市場。
四、行業協同落地離我們還有多遠?
從此前快遞行業共同配送嘗試,到生鮮電商協同發展的高聲疾呼,行業協同一直都是大家期盼的行業大環境,然而時至今日其卻遲遲不能落地,力推行業協同者有時也不得不以理想主義者自嘲,其實行業協同真的很難嘛?其落地還欠缺什么,離我們有多遠?
如何協同,我也不知道,但此前與一電信領域的資源整合高手交流,他的赤裸的表述還是很有啟發的:假設每個環節的人/企業都是超級自利的,而你要做的事就是讓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有利得,以此為思路的話,事情就會相對簡單好多。
當前做生鮮電商的人多數都是有夢想有責任的人,他們在推進農產品冷鏈的時候或多或少也有一些理想主義,不然他們不會在這個賠、還賠、繼續賠的預期中堅持。
行業協同是一件值得做的事,只希望推動者在踐行時多一些商人本性,設計好利益分配和補償機制。然后靠制度、靠嚴格的考核與淘汰機制等扶持其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