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白領為吃綠色食品下鄉“定種口糧”
據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長春白領秦雙,從來沒有玩過網絡世界的“開心農場”,卻開始了現實版的“定種口糧活動”.為了吃得健康,她托農村的親戚留下地,專門為她和她的同事們種綠色水稻.
秦雙的做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,甚至在長春市掀起了一股定種口糧、自種蔬菜的熱潮.秦雙說,她想這樣一種方式,引導農民向綠色生產方式轉變.而她的同事們則說,我們定的不是口糧,是健康.
在都市出生長大的秦雙原本對每天吃的五谷雜糧并不在意.直到去年春節回農村老家,她偶然發現,村里很多家都有自留地,種糧是用來自家吃的,少用或不用農藥化肥,殺蟲也是用物理方法.于是,她就萌發一個想法:能不能在城里也吃到這種少上化肥或不上化肥的糧食?秦雙打起了定種口糧的主意,她計劃發動身邊的朋友和同事,一起下訂單,再請在農村的大哥徐朝印一家按預定量,種植綠色大米.
讓秦雙沒有想到的是,她的這一想法不但得到了家人的支持,更在單位和朋友圈中引起了強烈反響.
秦雙:只是在單位范圍內發了一個群發的郵件,很快大家就反饋回來,甚至北京的同事也都給我反饋,說可不可以把大米給他們發過去.還有一些其他單位,聽說了以后也給我打電話.挺出乎意料的,剛開始做的時候,心情也挺忐忑不安的,但是后來一看大伙這個熱情,把我的熱情也調動起來了.
因為化肥和農藥用得少,對稻田的伺弄主要靠人工,而且為重要的是產量低,因此秦雙給出的定價比普通大米提高了一倍左右.盡管如此,大批訂單還是讓她應接不暇.她的客戶之一——同事小李對記者說,我們定的不是口糧,是健康.
小李:一開始覺得挺新奇的,提出定種口糧的時候就想到了,這不僅僅定種的是大米,而是一種健康,對我們自己都是有好處的,所以我覺得花這個錢不白花的.希望能早點聞到這種大米做出來的米飯香味,然后可以感受到這種綠色大米給自己帶來的味覺和身體上的享受. 終,秦雙接受了超過2000公斤大米的訂單.幫他們定種口糧的老家大哥徐朝印為此專門劃出水田種植綠色大米,眼下,正是吉林省水稻插秧的關鍵時期,種了三十多年地的徐朝印正為自己的這次嘗試忙碌著.
徐朝印:跟以前(比)化肥擱的少,對人身體有好處,種成綠色的,大伙吃的合格.有的說這個不把握,我說沒事,沒信心能這么干嘛,如果要種好了指定干,還得看效益.
徐朝印信心十足,但成功邁出定種口糧優先步的秦雙卻無意將自己的創意繼續擴大.除了沒有更多空閑時間外,她認為信譽是支持這一做法的關鍵.
秦雙:主要是出于中間這個人的信用,實際上往往是這樣,當你不把它商業化的時候,大家還挺認可的,也挺信任你的.你要把它發展成商業化以后,就不信任你了,大家覺得不安全、不可靠.
“定種口糧活動”經過口口相傳,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.吉林省健康營養張天旭教授表示,這可以說明人們對健康的標準已是越來越嚴格.他甚至預測白領們對綠色食品的這種追求,也是對那些原生態經營者的褒揚,從而對市場形成一定的引導效應.
而記者在實際采訪中發現,這樣引導效應已經形成,甚至給讓一些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商機.比如,長春市某企業負責人剛剛以每年100優惠的價格在城郊一農場租下了一塊地,計劃帶領員工在這里開墾自己的菜園子.
長春市某企業負責人:茄子、辣椒、西紅柿,都是秧苗都給培育好的,這么一插就好.把地翻了,把這個糞加進去,那都是鹿糞、牛糞什么的,20平米,100棵苗.自己種著吃肯定是農家肥了,都是純綠色的東西,管理的時候也非常規范,吃得很合格.(廣播網 楊超 趙孟秋)